查看原文
其他

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2022

数据观 2023-10-11

❑ 导 读


“数实融合”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主线。


全文共计3093字,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

来源 | 腾讯研究院(转载请注明来源)

编辑 | 蒲蒲
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“加快发展数字经济,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。”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数字化转型已经不是一道“选择题”,而是一堂“必修课”。如何加快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,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、叠加、倍增作用,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。

日前,腾讯研究院发布《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2022》,《报告》对全国351个城市和18个主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行了全面的洞察和评估,采取一横(城市角度)、一纵(行业角度)两个主要视角进行指数的交叉分析。其中,行业指标方面,呼应“上云用数赋智”等国家重点政策,今年选取了云计算、人工智能和敏捷研发3个关键指标进行综合测算。

城市视角的数字化地图

从省份看,前10排名持续稳定,北上广保持领先。从城市看,北上深广继续领衔,后位城市排名有所浮动。从增速看,广西、内蒙古和山东领先,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成为增长主力。从类型看,二线城市加速向一线城市靠拢,同时数字化持续向腰部城市下沉。从区域看,数字化的城市集群特征明显,从东向中西部扩散正在形成数字经济基本盘。

数字经济增长承压,未来发展更有赖于稳固基本盘和挖掘新动能。


数字经济增长承压:

数字化转型指数2022年一季度虽再创新高,但增长从2020年三季度就开始呈现震荡下行趋势。2022年一季度,指数的同比增速远低于去年同期、环比增速更转为负值,反映出增长的压力明显加大。


基本盘重要性突出:

我国数字化发展的城市集群特征持续明显,已形成11大城市群为主的数字经济基本盘,50%的城市数量对全国整体的贡献占比稳定在80%,对稳定全国数字经济发展至关重要。


新基建势能加速释放:

平台对数字化转型的贡献依旧显著,反映了平台持续带动生态恢复和发展的普惠价值;基础设施指数今年同比增幅33%排名第一,表明云、AI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开展,对整体增长的贡献加大。


大湾区火车头带动:

区域看,珠三角城市群指数长期处于全国之首,担任主引擎角色;省级看,广东省指数稳居全国第一,平台和应用发展尤其突出;城市看,深圳、广州位列全国第3、4名,且增速在大城市中位列前茅。


腰部之力持续增强:

不同等级城市对比,二线城市数字化规模继续加速向一线城市靠拢,二线城市指数增速达到一线城市的2倍;同时三、四线城市增速保持高位领先,反映出数字化正持续向腰部城市下沉。


产城融合异中有同:

城市群产业数字化异中有同,行业工具、金融、文体娱、工业等排名靠前;特别是工业出现在Top3中的频率明显增多,典型有哈长、长江中游、珠三角和成渝等工业基地集群区域产城融合异中有同。

行业视角的数字化地图

数字原生行业数字化规模依然领先,但工业为首传统行业加速“数实融合”已显露成效。

数字化规模——数字原生行业领头,文体娱和工业位居中游

第一梯队:行业工具(包括互联网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,各类2B租赁和商务服务业、科研和技术服务业等)、金融和电商领先明显,大部分行业工具、电商都属于数字原生行业。

第二梯队: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及工业居于中游位置,工业是典型的传统行业,其跻身前列反映了“数实融合”已获成效。

数字化增速——传统行业领头,尤其工业和医疗遥遥领先

第一梯队:工业和医疗遥遥领先,两年同比增速均值近100%,接近行业均值的3倍,反映“数实融合”在加速推进。

第二梯队:政务、文体娱、零售、金融、交通,增速明显超过平均值,反映出未来的增长潜力。

“数实融合”全国加速铺开,七大行业领衔、区域协同发展的态势显现。


沿海、沿江智慧工业带:

东部沿海、长江沿线省份,工业数字化占比普遍较高、部分增速还快,如上海、福建、重庆、四川。


文体娱数字活化区:

文体娱数字化占比较高形成南北两大连片区域,其中南部四川、北部内蒙古增速还快,潜力较大。


商贸数字化繁荣区:

长三角(上海、浙江为代表)是发源地和大本营,同时自东向西呈现南、北两条路线带动繁荣趋势。北线(辽宁、天津等),南线(福建、湖南等)。


“东数西算”聚集区:

行业工具呈现国家“东数西算”战略推进趋势,西北的甘肃、青海,西南的四川、贵州为代表区域聚集。


智慧金融普惠典型区:

智慧金融占比高的省份遍及全国东南西北,以西部西藏、东部江苏和山东、北部辽宁为增长典型。


智慧零售“长江经济带”:

长江沿线多个省份占比高(湖北、江苏、重庆、安徽为典型),同时呈现与东部(北京、山东等)、中部(内蒙古、海南等)两条南北线构成智慧零售网的特征。


智慧医疗“胡焕庸线”:

占比高低分布高度匹配“胡焕庸线”特征“东高西低”,个别边疆省份领衔增长(海南、黑龙江、云南)。

“数实融合”本质是“实实融合”

《报告》指出,人们往往把数字产业力量提供的生产性服务,看作是其他产业的工具箱、赋能者,从而产生了“数”与“实”的分离。实际上,技术-经济意义上的“数实融合”,在实践中往往是以产业合作经济活动意义上,两个实体产业间的“实实融合”的形式达成的。

要理解“实实融合”的意义,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——“数字”属不属于“实体”?《报告》认为,从纸质书到电子书,“书”的形态、生产角色和过程都有变化,但“书”的价值一直存在。纸质书无疑属于实体经济,那么具备相同价值的电子书应该也属于实体经济。

由此看来,任何时代、任何产业都建立在特定的技术基础之上。今天的支柱产业曾经是以前的新兴产业,今天的通用技术也曾经是以前的新兴技术。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与发展,数字技术已经从探索性的新兴力量,变成大规模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石。

在“数实融合”的实践过程中,不应强调“数字”与“实体”的对立,而应充分认识到,数据作为一种“新型石油资源”,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第一生产要素,云计算、大数据、区块链、工业软件等数字产业,成为护航实体产业“穿越风浪”的重要助手。

从某种意义上讲,“数实融合”本质上是“实实融合”,用数字技术的尺度丈量实体产业深度。而“数实融合”的破题点在于以数字经济解决实体经济的痛点和难点,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效用和价值,鼓励平台企业依托市场、技术、数据等优势,赋能实体经济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
扫码下载“数字化转型”报告

关注数据观信息仓 | 行业数据全洞察

具体内容如下


▐ 风口洞察

▐ 行业报告

▐ 国际要闻

 政策新规

▐ 数据观出品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